当周围变得安静,思维的敏感度就出来了。做新媒体的感觉,就像是迷雾中寻找方向,还时不时会撞墙。
“我第一次来到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见到韩亦舜老师,他让我看了《浪潮之巅》那本书。说看完了再给他打电话,说说自己的想法。我当时也刚毕业不久,是把这个当成作业来对待的。可能因为自己的商科学习经历吧,我就从‘数据应用场景’这个角度说了说自己的看法,现在想想觉得当时想法很稚嫩。但感谢韩老师,他还是给我了这个机会来到这里。”
对于文科出身的娅菲来说,最初的工作开展并不顺利。陌生的环境,零专业背景,加上人手稀缺,娅菲经常希望自己可以变成好几个人。“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武侠电视剧里,高手对决的时候,经常会一人变成好几个人把对手围成一圈,对我当时就希望可以有那么多个自己,一个学习、一个工作、一个去social。”都说有多少次希望,就有多少次放弃的念头。“每次我想放弃的时候,就回头看看韩老师。想想他为什么要来到这里?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,他年近花甲,事业也算成功,他不需要再图名再图利,那么他来这干什么?直到有一天他给我讲了大数据这件事儿的意义。说他有一次去医院,看到现在医学的传授方式还是传统的师父带徒弟,手把手教,庞大的数据储存都没用得上。他感到特别失望和难过,他说学以致用,然而产学研却无法真正融合。学科交融,然而大数据相关的研究技术却没办法以应用落地,他说这是我们的问题,他要解决这个问题,他的情怀在这。”娅菲说,正是这句话,让她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。“我知道我做的不是‘小我’的事情,市场传播这件事儿虽然好多人看起来意义不大,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。”
数据派刚刚建立的时候,谁也不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。如何传递有深度、有见地的大数据知识,是娅菲面临的第一个难题。“然后我就去请教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老师,他从传播和媒介的方面给我了我非常多的指导。他的一个研究生和三个本科生也非常认可我们的模式和理念,在2015年那个寒假,跟着我一起做了SWOT分析,设计出了我们以后要发什么样的内容、以什么频率发等等。他们四个人后来也是清华大学学生大数据协会的骨干,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我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了。所以我特别感谢金老师。”
“那时还是2014年,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话题兴起不久的一年,不管是网易/腾讯这个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,还是大数据行业的KOLs(自媒体),大家都在摸索未来的路该怎么走。数据派最初就是借助数据院讲座和论坛的资源,进行干货整理。来出席我们讲座和论坛的,都是大数据领域的专家、老师和行业领军人物,所以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,他们的演讲也给数据派提供了很好的内容素材。”就这样,数据派跨出了新媒体运营的第一步。